中国古代玻璃的使用与发展

首页 >> 琉璃讲堂 >> 琉璃常识

搜索

中国古代玻璃的使用与发展

2019/5/26

奇古老琉璃收藏网 / 李梦良 10

玻璃是由二氧化硅和其他化学物质熔融在一起形成的(主要生产原料为:纯碱、石灰石、石英)。在熔融时形成连续网络结构,冷却过程中粘度逐渐增大并硬化致使其结晶的硅酸盐类非金属材料。普通玻璃的化学组成是Na2SiO3、CaSiO3、SiO2或Na2O·CaO·6SiO2等,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复盐,是一种无规则结构的非晶态固体。

玻璃的起源尚不明确。玻璃在本质上玻璃和瓷器的釉是同类的,是某些砂石矿物在高温烧结后形成的硅酸盐类材料,由此推测,此类物质最早可能是在烧制陶器时偶然发现的。迄今最早发现的类似玻璃的材料是大约公元前43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地区制造的一种名为“费昂斯(faience)”的物质,而它的主要成分是结晶态的石英粉末,制作工序是先成型后烧制,这与玻璃不同。成熟的玻璃器皿大约是在3600年前出现在两河流域。

中国古代使用玻璃的历史也同样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2600年前。当时玻璃制造技术在欧洲及地中海沿岸十分流行,其制品通过西域(今新疆)传人我国,其名称亦有“琅轩”、“缪琳”、“陆离”、“药玉”、“瓘玉”、“火齐”、“琉璃”、“颇黎”、“明月珠”等不同说法。玻璃这个名称最早使用在南宋,是称西方进口的玻璃器。考古学上则通常将半透明的称为“璃”,透明的才称“玻璃”。中国古代玻璃不同于西方玻璃钠钙玻璃的品质和体系,化学成分有所不同,当属于铅钡玻璃,而西方古玻璃一直以钠钙玻璃为主,耐温性能较好,对骤冷骤热的适应性较强。当然中国也并非没有钠钙玻璃,不过铅钡玻璃是为主流。

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掌握了原始玻璃制造技术。在河南洛阳庄淳沟、陕西宝鸡茹家庄等地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许多人造彩色珠、管,材质接近费昂斯,不算完全意义上的玻璃。玻璃由于其温润半透明的材质,和玉器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所以在当时,琉璃产品的主要作用就是替代玉,制作仿玉的礼器,这种情况在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地区尤其常见,可能与当地的玉矿资源不足有关。在后来的历史过程中,琉璃制品才逐渐脱离玉,成为一种独立的工艺品,但更多依赖西方进口。

春秋末年,出现了钾钙硅酸盐玻璃。最早的玻璃大概出现在越王勾践剑,它的剑格两面其实有镶嵌着含有较多小气泡的浅蓝色玻璃。只剩下两块了。这上面的玻璃块不含铅,只算是钾玻璃;吴王夫差剑上也有嵌入的玻璃块,不过没有颜色,略呈透明状。这两柄剑上不约而同使用了玻璃作为装饰,可见当时玻璃是一种极为珍贵少见的物质。只有王家贵族能够用上。

战国时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铅钡玻璃制品。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蜻蜓眼”了。除此之外,还出土了同时期的玻璃璧,玻璃剑饰,玻璃印章等。这个时期的玻璃器大多以镶嵌形式作为器物装饰,独立器物较少。

汉代,玻璃继承战国铅钡玻璃的传统,多仿玉。按器形、用途分为玻璃容器、丧葬用玻璃器和玻璃装饰品。有较多为罗马波斯进口的玻璃器。2000多年前,那位据说能够作掌上舞的“赵飞燕女弟”居住在“昭阳殿”的时候,“窗扉多是绿琉璃,亦皆照达,毛发不得藏焉。”说明那时候透明的门窗已可以照得眉发毕露。喜好“神仙”的汉武帝在“起祠神屋”时,门窗也全部用“琉璃为之,光照洞彻”。可见,所谓“窗明几净”的居室,并非现代始有。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是上层社会的斗富和奢侈作风,还是使铅钡玻璃得到发展,罗马和萨珊器皿的进口增多。至迟北魏时期,中国已经采用了玻璃吹制技术。这个时期的国产玻璃器与进口的罗马玻璃、萨珊玻璃相较,数量是比较少的。当时,人们对琉璃制品相当珍爱,这一定程度上和佛教有关,因为佛教把琉璃视为七宝之一。

隋唐时期,玻璃制造出现重大发展。尤其是唐朝的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经济、文化繁荣,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隋唐时期的玻璃成分主要采用高铅玻璃和钠钙玻璃两种不同配方,尤其是钠钙玻璃在这段时期明显增多,这又和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往来是分不开的。在唐代,佛教的舍利瘗埋制度是选用玻璃瓶作为盛放舍利的最内层容,这也促进了中国玻璃业的发展。此时与西方的玻璃贸易仍在继续,西亚的晚期萨珊玻璃和早期伊斯兰玻璃仍不断通过丝绸之路输入我国。隋唐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玻璃器相当精美,国产玻璃较魏晋南北朝有所增加,不过这时的玻璃器和汉仿玉玻璃不同,主要注重表现玻璃晶莹剔透的质感效果。

宋代,前代高铅玻璃工艺得到继承与发展。河北定县出土的33件舍利玻璃瓶,器壁如薄纸、如晶明;安徽天长出土的磨光玻璃,以及河南密县出土的上百只鸡卵状玻璃瓶,都是北宋玻璃制造技术进步和吹制玻璃水平发达的明证。同时,由于正月十五日观灯之风盛行,出现了五彩琉璃灯。建筑上也出现了琉璃砖和琉璃浮雕,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种透明的琉璃,当时称作“玻璃”。也是从这时开始,玻璃的身价开始一落千丈。因为人们对玻璃这种物质的认识得到澄清,知道了它是人工制造的材料而非天然形成的宝石。这从人们对玻璃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药玉”,“假玉”。虽然玻璃进入民间,不再被上层社会独占,但中国传统玻璃并没有和西方玻璃一样走入日常生活的范围成为常见生活用品。其原因是传统玻璃的脆弱特性,使其只能成为拥有美好质感和观赏性的工艺品而非实用品。这时伊斯兰玻璃仍在继续输入。

元代,传统玻璃制造技术继续发展。元代定都北京后,在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先后建立许多琉璃作坊,为修建皇宫提供材料,玻璃生产保持有较高的水平。。

明代,受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所携带的精美玻璃制品的影响,中国的皇室决定开发这种新型的艺术品种,因此带动了料器在明代的繁荣。大气简洁、内涵深邃是这一时期料器的特色。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当时玻璃制作的全过程。不过由于玻璃易碎的特性,明代墓葬中出土的玻璃器不多,仅有玻璃围棋子和玻璃带板。

清代是我国古代玻璃器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这时期的玻璃制品,精美独特,色彩绚丽,工艺复杂。当时清朝上层阶级对玻璃制品相当喜爱,不仅大量欧洲玻璃输入中国,并且专门建立了清宫玻璃厂。清代的缠丝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烟壶等,都是世界玻璃艺术的珍品。

康熙年间,皇帝命工部在北京琉璃厂设置御厂,供奉内廷,称“宫料”、“御琉璃”。场址就在今天的“琉璃厂”,这个地名的得名也源于此。琉璃厂曾雇佣多名欧洲玻璃工匠作指导,专门为皇室制造各种高级艺术玻璃,已能生产透明玻璃和颜色多达15种以上的单色不透明玻璃。这些举措既促进了我国玻璃制造业的发展,又体现了中外科学文化的互相交流。

乾隆时,玻璃在颜色和大小上增加了不同的变化,尤其是在玻璃上涂以瓷釉,制造出了很多不透明的宝蓝色玻璃器皿。乾隆时的玻璃器型华丽,花纹精美,是清代玻璃生产的极盛时代。当时已能生产金星玻璃、缠丝玻璃和三、四种颜色的套色玻璃。装饰技法多采用雕刻、描彩、泥金和珐琅彩,代表性的作品有"古月轩"鼻烟壶、缠丝玻璃瓶等。除此之外,玻璃浮雕技术与杂色彩绘的使用也盛行起来。

嘉庆以后,随着清王朝国力的衰退,清宫玻璃也开始走向下坡路。这时期的器物颜色混浊,器型不正,雕刻粗糙,款识潦草。但民间玻璃产地还有山东博山、广州、北京和苏州等地。博山在光绪年间每年向外地输出玻璃品七千余担,产品有青帘、佩玉、屏风、棋子、念珠、鱼瓶、簪珥、葫芦、砚滴、佛眼等几十种。有些玻璃珠饰曾出口到东南亚各国,有些珠子还被转销到北美洲,受到印第安人的欢迎。

综合来看,虽使用历史悠久、制造技艺高超,玻璃在古代中国却主要用做制作工艺品,地位及影响远不如陶瓷和玉器;同时,由于中国古代玻璃的化学成分的特殊性,以及应用原料上的传统性,使得中国古代玻璃制品制造技术发展不快,实为遗憾之处。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

2.《玻璃器史话》安家瑶

3.《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和发展》干福熹

中国古代玻璃的使用与发展投稿人

传承琉璃艺术,发扬琉璃文化!
淄琉地
普通 淄琉地
卖家信誉:0 | 活跃度:574

相关图鉴

专注琉璃文化传播!

打造最全面的中国琉璃艺术资料库!+ MORE

点评中国古代玻璃的使用与发展

写评论得积分,赢礼品!

我要点评
普通会员淄琉地
淄琉地 普通
Date:2019/8/25 16:41:57
+ 回复 (0)(0)
213123123123

网站首页

琉璃图鉴

琉璃讲堂

琉璃专栏

琉璃问答

琉璃论坛

网站公告

了解奇古

联系奇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2019-2029 QIGOO.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圻谷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