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岗山南越王墓出土的琉璃珠、琉璃牌饰以及其他精美陪葬品

首页 >> 琉璃讲堂 >> 琉璃常识

搜索

象岗山南越王墓出土的琉璃珠、琉璃牌饰以及其他精美陪葬品

2019/5/1

豆瓣 / 朱一点头 汉墓笔记 00

广州象岗山原是越秀山群岗重最西边的一个小岗,海拔近50米,明洪武十三年拓北城八百丈,开凿象岗山以为北门,从此象岗山与越秀山隔断,成为一座独立的小岗。因开凿山体而拓宽而成的大北直街,也就是今天的解放北路,一直是明清时代出入城北的主要通道。故而清代在象岗山上兴建巩极炮台,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基建部门为建设公寓楼而推平象岗山,大约用近三年的时间将小山岗削平17米后,在山腰处推出一块平地以建楼房, 1983年6月,施工队在开挖墙基时候发现了一座石室大墓。

基建部门用近三年的时间将象山岗削平17米示意图

基建部门用近三年的时间将象山岗削平17米示意图

象山岗削平17米后,在山腰处推出一块平地时,部分墓顶盖石露出

象山岗削平17米后,在山腰处推出一块平地时,部分墓顶盖石露出

前室顶部巨大石板

前室顶部巨大石板

墓葬中出土金银器、铜器、铁器、陶器、玉器、琉璃器、漆木器、竹器等文物达10434件,其中有一方“文帝行玺”金银及一方“赵眜”玉印,证明陵墓主人为西汉初年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赵眜是南越国开国主赵佗之孙, 庙号文帝,公元前137年至前122年在位。

考古工作者在墓道尽头外椁室清理遗物

考古工作者在墓道尽头外椁室清理遗物

南越王墓掘山为陵,建造时从象岗山顶下掘近20米,凿出一个平面“凸”字形的竖穴 ,再从前端东、西侧开横洞成耳室,南面开辟斜坡墓道。整个墓室以750块红砂石砌成。墓室坐北朝南,宽 12.5米,长10.85米,总面积约100平方米。墓顶用24块大石覆盖,再分层夯实而成。

南越王墓平面示意图

南越王墓平面示意图

南越王墓的平面布局明显继承于战国楚系竖穴回廊形棺椁墓,然而有其根本的区别,即前者墓室为仿照墓主生前宅居之前堂后寝的形制营造构筑,是典型的横向墓葬。

长沙望城坡战国回廊形楚墓

长沙望城坡战国回廊形楚墓

长沙马王堆二号墓墓主轪侯利苍下葬约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

长沙马王堆二号墓墓主轪侯利苍下葬约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

墓室区域示意

墓室区域示意

墓室结构透视图

墓室结构透视图

《史记》载:“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他(即南越国第一代王赵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他魋结箕倨见陆生。陆生因进说他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河北正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于是尉他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赵佗接任南海尉,绝新道,聚兵自守;汉高祖四年(前203年),赵佗击桂林、象郡,建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第二代南越王赵眜卒,至此赵氏据南越已历87年,然而从南越王墓的形制来看,赵氏虽居蛮夷中久,但遵循的依旧还是中国之礼,且这中国之礼,并不是业已沿用了数千年当时还未绝迹的竖穴椁墓,而是汉初新兴的横向墓葬,由此可见,文化上的影响并不因短暂的局部政治割据而彻底断绝。即使边远地带的岭南,与中原地区也有着密切的一致性。

斜坡墓道长约10.5米,宽约2.5米,深度为3.2米

斜坡墓道长约10.5米,宽约2.5米,深度为3.2米

早期的竖穴回廊形棺椁墓与外界全然是封闭的状态,即使是墓主的主棺室与存放随葬品的附室,也都完全隔绝,而南越王墓的前室和主棺室,皆设置了可以开合的双扇扉石门,这在西汉早期出现的“斩山为椁,穿石为藏”的大型横向石室墓如狮子山楚王陵和芒砀山梁王陵中,都不具备。

外椁空间发掘时景像

外椁空间发掘时景像

前室双扇扉石门,可以开合,前室即可与墓道与外椁开通

前室双扇扉石门,可以开合,前室即可与墓道与外椁开通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耳室及主室,皆以塞石填塞,并无可开合之双扉石门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耳室及主室,皆以塞石填塞,并无可开合之双扉石门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耳室及主室,皆以塞石填塞,并无可开合之双扉石门

南越王墓主棺室双扇扉石门,可以开合,主棺室即可与前室开通

南越王墓主棺室双扇扉石门,可以开合,主棺室即可与前室开通

整座墓葬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3室,中为前室,前室四壁和顶上均绘有朱、墨两色云缎图案,室内出土大铜鼎、铁刮刀、组玉佩、玉璧、铜镜、以及一方“景巷令印”等器物。

前室四壁和顶上均绘有朱、墨两色云缎图案

前室四壁和顶上均绘有朱、墨两色云缎图案

东耳室发掘时景像

东耳室发掘时景像

前室左右两侧为东西耳室。东侧耳室长5.24米,宽约1.75米,高1.83米,是放置宴乐用器的藏所,其中有青铜乐器3套,分别为甬钟一套5件、钮钟一套14件、勾鑃一套8件,石质编磬2套,共计18件。另外还有铜瑟、铜琴若干,漆木琴2件。 此外,还有还有提简、钫、壶、瓿等大型酒器以及六博棋、铜镜、带钩、铜戈及漆木器和铁器等随葬物品。

东耳室今景

东耳室今景

西耳室发掘时景像

西耳室发掘时景像

西耳室内长4.13米,宽1.75米,高1.82米,存放有车马饰件、甲胄弓箭、印章封泥、漆盒熏炉、五色药石等用品。

西耳室今景

西耳室今景

主棺室发掘景像

主棺室发掘景像

主棺室今景

主棺室今景

主棺室中中最引人注目者为内棺中墓主所穿之丝缕玉衣,出土时玉衣的玉片已完全散落平贴地面,这些玉片以长方形和方形为主,2至3厘米见方,大体2、3毫米厚,总计玉片2291块。

主棺室墓主丝缕玉衣发掘时景像

主棺室墓主丝缕玉衣发掘时景像

历时三年多整理复原后的南越王墓墓主丝缕玉衣

历时三年多整理复原后的南越王墓墓主丝缕玉衣

与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金缕玉衣”不同,南越王墓出土的这套玉衣是以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编辍而成,所以称之为“丝缕玉衣” ,这是未见文献和考古发现的新形制。

南越王墓墓主丝缕玉衣局部

南越王墓墓主丝缕玉衣局部

《吕氏春秋•节丧篇》:“含珠鳞施。”高诱注:“鳞施,施玉匣于死者之体如鱼鳞也。”这里的玉匣即为玉衣,指的是保护亡者不腐的一层保护套,汉代人认为玉衣殓葬可使帝王遗体不朽,南越王墓发掘时,玉衣包裹的墓主大体只剩下骨渣和粉末状骨殖,此外还残留部分头骨,根据这些遗骨判定,墓主为男性,亡故年龄约为35—45岁,由此推知,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出生于汉文帝末年。

南越王墓墓主部分遗骨

南越王墓墓主部分遗骨

主棺室存藏有大量墓主生前所用之物,其中“文帝行玺”龙钮金印、“赵眜”玉印、螭虎钮“帝印”、龟钮“泰子”金印等印章9枚,是判定墓主身份最为重要之物。

“皇帝行玺”金印印台长3.1厘米,宽3厘米,通高1.8厘米,重148.5克,以游龙为钮

“皇帝行玺”金印印台长3.1厘米,宽3厘米,通高1.8厘米,重148.5克,以游龙为钮

《汉书·霍光传》:“(昌邑王,即海昏侯刘贺)受皇帝信玺、行玺大行前,就次发玺不封。” 颜师古注引《孟康》曰:“ 汉初有三玺,天子之玺自佩,行玺、信玺在符节台。”东汉卫宏《汉旧仪》记汉:“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纽,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凡六玺。皇帝行玺,凡封之玺赐诸侯王书;信玺,发兵徵大臣;天子行玺,策拜外国,事天地鬼神以‘天子信玺’。”

吕后之印玺

吕后之印玺

汉朝皇帝的玉玺早已失传,清吴式芬《封泥考略》有一“皇帝行玺”封泥,1968年在成阳汉高祖长陵附近发现的一枚“皇后之玺”,玺白玉制,螭虎钮,《汉旧仪下》:“皇后玉玺,文与帝同。”可知西汉时帝后之玺为玉制,印面尺寸为“方寸二”,即2.7—2.8厘米,南越王墓所出这枚“皇帝行玺”印,含金量达98%,从大小形制来看,此印突破了汉代有关帝王印玺的规制,是目前发现的西汉时期最大的金印。

埋入墓中的官印大多都用临时刻凿的仿制品代替而不用原印,不过南越王墓主棺室出土的这枚‘皇帝行玺’,其金印的龙钮捉手处异常光滑,显然是使用过程中摸蚀所致,即后世所谓“包浆”,另外,印玺台壁和印面边缘又有碰伤痕和划痕,种种迹象皆表面,这枚金印是赵眜生前所用之物。

帝印”玉印印台长2.3厘米,宽2.3厘米,通钮高1.7厘米

帝印”玉印印台长2.3厘米,宽2.3厘米,通钮高1.7厘米

“帝印”玉印出土于墓主腹部,印文为阴刻篆书“帝印”二字。因墓室进水且年代久远,玉印被浸蚀成黄白色。印钮雕成螭虎形状,周边装饰有云纹。此玉印和‘皇帝行玺’金印,都可以明确无误地印证史书中南越王僭越称帝的事实。

“赵眜”玉印印台长2.3厘米,宽2.3厘米,通高1.6厘米

“赵眜”玉印印台长2.3厘米,宽2.3厘米,通高1.6厘米

“赵眜”玉印是墓主名章,出土于墓主人的腹部和腿部之间。覆斗式印钮,上边有一个小孔可以系印绶。印文为阴刻篆书“赵眜”二字。史书记载南越国第二代王叫“赵胡”,“赵胡”和“赵眜”,可能一为越名,一为汉名,也有可能史书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的讹错。

“泰子”金印印台长2.6厘米,宽2.4厘米、通高1.5厘米,重74.7克

“泰子”金印印台长2.6厘米,宽2.4厘米、通高1.5厘米,重74.7克

主棺室墓主腰问还出土“泰子"金印、玉印”各一枚,其中金印为龟钮形制,腹部中空用以系印绶。印面篆书右“泰”左“子”,有边栏和竖界,铸造工艺比“文帝行玺”金印还要精细。泰、太互通,泰子即太子,汉代册立嗣位的皇帝之子和诸侯王之子称太子。象岗山南越王墓墓主为第二代王赵眜,为第一代王赵佗之孙,“泰子"印或为赵佗之子,也就是赵眜之父的遗物。不过赵佗之子未及嗣位而亡,赵眜亦可有“太(泰)子”封号,所以此印也可以是赵昧之印。

东侧室发掘时景象

东侧室发掘时景象

侧室与主棺室平行排列,东侧室内长6.95米,宽1.61米,高2.24米,是为南越王4位妃妾的葬所,其各有印玺随葬,而棺木俱已腐朽,只留微少遗骨,室中存藏组玉佩、铜熏炉、铜镜、漆木器等物品。

东侧室今景,玻璃棺中即残存妃妾遗骨

东侧室今景,玻璃棺中即残存妃妾遗骨

西侧室长7米,宽1.62米,高约2米,此为仆役之所,室后置猪、牛、羊三牲,另出土铜盆、铜熏炉、陶罐、玉璜、漆盘等物。

西侧室发掘时景像

西侧室发掘时景像

从西侧时门洞看主棺室及东侧室

从西侧时门洞看主棺室及东侧室

后藏室发掘景像

后藏室发掘景像

在主室北面紧贴东、西两壁各砌出一根方形石柱,形成一个门洞,两柱间原设木门,将主室后部分隔出一个小间,为后藏室。其南北长2米,东西宽1.8米,高约2.1米,后藏室为储藏食物库房,存藏有近百件大型铜、铁、陶制炊具和容器。

后藏室今景

后藏室今景

岭南地区在秦代以前不受中原控制,秦始皇设立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之后屯兵驻扎,官兵所用食量皆用从南岭以北供应,赵佗拥兵自守建立南越国之后,虽极力经营,但其地的物资还是相对匮乏,国力依旧有限, 以南越王墓为例,整个墓室以750块红砂石砌成,总面积100平方米,而中原的徐州狮子山汉墓总使用面积851平方米, 开凿山岩总量5139立方米;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之容积,约为2700立方米,南越王墓实无法与之相比,然其未经盗掘,墓室随葬物极其丰富,其中多有世所未见者。

铜承盘高足玉杯,通高17厘米

铜承盘高足玉杯,通高17厘米

铜承盘高足玉杯由高足青玉杯、金首银身游龙衔花瓣形玉托架、铜承盘三部分组成,造型呈三龙拱杯之势。共由金、银、玉、铜、木五种材料制作。此玉杯与五色药石同出,或为南越王生前用来承聚甘露、服用长生不老药之器具。

铜承盘高足玉杯

铜承盘高足玉杯

玉杯高11.75厘米,口径4.15厘米,托架为三龙共衔镂圆孔的花瓣形玉片

玉杯高11.75厘米,口径4.15厘米,托架为三龙共衔镂圆孔的花瓣形玉片

铜承盘高足玉杯结构示意图

铜承盘高足玉杯结构示意图

与铜承盘高足玉杯同出的五色药石

与铜承盘高足玉杯同出的五色药石

五色药石由硫磺、雄黄、紫水晶、赭石和绿松石组成,为汉代墓葬中首次发现的五色药石实物。

墓主组玉佩,长60厘米

墓主组玉佩,长60厘米

南越王墓出土组玉佩11套,以主棺室墓主这套最为华丽,共由玉、金、玻璃、煤精球等不同材料的32个饰件组成,以双凤涡纹璧、透雕龙凤涡纹璧、犀形璜、双龙蒲纹璜4件玉饰自上而下作为主件。中间配以4玉人、5玉珠、4玻璃珠、2煤精珠、10金珠,玉套环居于最末端。形成一套大小有别、轻重有序、色彩斑斓的华贵佩饰。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直径10.6厘米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直径10.6厘米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出土于墓主右眼位置,青白玉雕成。 分为内外两圈,内圈透雕一条游龙,其爪伸出圈外,外圈透雕一只风鸟,站在龙的前爪之上回眸凝望游龙。凤冠和尾羽上下延伸成卷云纹,把外圈空间填满。此器形图案后作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馆徽。

玉角杯,高18.4厘米,口径5.8—6.7厘米

玉角杯,高18.4厘米,口径5.8—6.7厘米

玉角杯出于主棺室,呈犀牛角状,中空,为一整块青白玉掏膛琢磨而成。杯口为椭圆形,往下逐渐收束。杯表自口沿处线刻一夔龙,绕杯身回环卷缠,从浅浮雕而升为高浮雕,至底部成圆雕。

南越王墓出土了11对牌饰,都是鎏金铜框嵌蓝色板块玻璃。这些牌饰大多出土于墓主胸腹两侧,是最为重要的随葬品之一。牌饰上的玻璃厚薄一致,色泽晶莹,透明如镜,其中包含的气泡极少,可见其制作工艺绝非一般。经过化学检测,这些蓝玻璃是国产的铅钡玻璃。

南越王墓出土玻璃牌饰

南越王墓出土玻璃牌饰

这些玻璃发现之前,世人都认为中国的平板玻璃出现较晚,在玻璃发展史上,平板玻璃技术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玻璃窗片、玻璃镜等玻璃制品的基础工艺,南越王墓出土的的玻璃板块还不能称为真正的平板玻璃,但是用铸造的方法制作透明度这样高的玻璃板是相当难的,为后世的平板玻璃奠定了可靠的发展基础。

南越王墓出土牌饰中的蓝色平板玻璃

南越王墓出土牌饰中的蓝色平板玻璃

玉舞人高3.5厘米,宽3.5厘米,厚1厘米

玉舞人高3.5厘米,宽3.5厘米,厚1厘米

南越王墓出土了5件舞人玉雕,此件玉舞人出于西耳室,由青白玉雕成,人物发型为横出螺髻,服饰为右襟的长袖衣,衣裙上有卷云纹。舞女一手抛袖上扬到脑后,一手向身后甩袖,弯腰摆臂。

象岗山南越王墓出土的琉璃珠、琉璃牌饰以及其他精美陪葬品

金扣象牙卮高5.8厘米,厚0.3厘米

金扣象牙卮出土于西耳室,由象牙卮盖、象牙卮身和金质卮座三部分组成。盖外套一个金质圆箍,盖上分立着三个金质环形钩尾立钮,嵌入象牙板中。卮上口套入金扣,中部镶嵌一环形连舌金提梁,底下承接一个圆形金质底座,空底,下附三足。

金扣象牙卮针刻线画示意图

金扣象牙卮针刻线画示意图

在卮盖表里和卮身外表均饰有针刻线画。牙筒中央针刺神兽纹,并用朱、蓝两色填出兽体,以增强立体感。

“王命命车徒”虎节长19厘米,高11.6厘米,厚度1.2厘米

“王命命车徒”虎节长19厘米,高11.6厘米,厚度1.2厘米

此虎节出土于西耳室,由青铜铸成,呈扁平板的老虎形状,虎呈蹲踞之势,尾部弯曲成“8”字形,虎身上的斑纹用60片金箔片错成,在虎的正面有错金铭文“王命命车徒”五字,是为一件调动兵马的信符。南越王墓出土的这件虎节是迄今为止考古出土的唯一的错金铭文虎节。

“张仪”铜戈通长22.3厘米

“张仪”铜戈通长22.3厘米

“张仪”戈出土于南越王墓东耳室,上面有铭文“王四年,相邦张仪”等字,说明这件戈是秦惠文王四年(前321年)相国张仪督造之戈。

“张仪”戈上铭文

“张仪”戈上铭文

张仪相秦惠王前后历时18年,期间仅乐池代相1年。其以连衡之策说六国,使六国背纵约而共事秦,为秦不世功臣。汉初已完全流行铁器,南越王墓出土兵器皆铁制, “张仪”戈与另一无铭戈是墓中仅见之铜兵器。这两件铜戈,应为秦平岭南时传来,至第二代南越王时,这些铜戈已成了纪念之物,或被改为礼器,王死后随之入葬。此时上距制造之年已历110年左右。

汉式“蕃禺”铜鼎通高21厘米,腹径21.5厘米

汉式“蕃禺”铜鼎通高21厘米,腹径21.5厘米

南越王墓出土汉式铜鼎共18件,其中4件器身有“蕃禺”或“蕃”字铭文。这件“蕃禺”汉式铜鼎出于后藏室,扁圆腹,圜底,矮蹄足,鼎盖刻有“蕃禺、少内”等字。

汉式“蕃禺”铜鼎上鼎盖刻有“蕃禺、少内”等字

汉式“蕃禺”铜鼎上鼎盖刻有“蕃禺、少内”等字

墓中共出土有9件刻有“蕃禺”铭文的器物,蕃、番古代互通,蕃禺即番禺,也就是今天的广州,《汉书•地理志》记南海郡云:“秦置。秦败,尉佗王此地……番禺,尉佗都。”可见秦时番禺为南海郡郡治,后来成为南越国都城。这件“蕃禺”铜鼎是广州建城已历二千一百多年最佳物证。至于“少内”,本为秦代设置的官职名,主要负责掌管财货,汉代沿用。“少内”铭文说明南越国的官制仿效于中原秦汉官制。

南越王墓出土之墨丸、石砚砚台边长12.5—13.2厘米

南越王墓出土之墨丸、石砚砚台边长12.5—13.2厘米

西耳室出土了一套和前室出土了两套由天然扁平的河卵石及研石组成的石砚。西耳室另出土圆饼形的小墨丸4385颗。河卵石和研石表面光平,且都附有朱墨残迹,墨的颜色和前室及主棺室室门上的彩绘颜色一致,显然是彩绘前室后遗留下的实用物。

南越王墓博物馆中出展陈的出土墨丸墨色

南越王墓博物馆中出展陈的出土墨丸墨色

主棺室石门上的彩绘

主棺室石门上的彩绘

墓中共出土2件铜姜礤,此件长13.3厘米,高5.2厘米

墓中共出土2件铜姜礤,此件长13.3厘米,高5.2厘米

青铜姜礤前面有漏孔,后部有孔钉擦面,用来磨取生姜汁,这种形制的器具,现代厨房仍在使用

青铜姜礤前面有漏孔,后部有孔钉擦面,用来磨取生姜汁,这种形制的器具,现代厨房仍在使用

大铜烤炉长61厘米,宽52.5厘米,高11厘米

大铜烤炉长61厘米,宽52.5厘米,高11厘米

炉平面略呈长方形,中部稍凹,四角微翘,底设四个带轮轴的足,便于移动

炉平面略呈长方形,中部稍凹,四角微翘,底设四个带轮轴的足,便于移动

铜挂钩链节通长25.5厘米,口径11.9厘米,是用以钩挂食物的器物,中间为一倒置铃形器

铜挂钩链节通长25.5厘米,口径11.9厘米,是用以钩挂食物的器物,中间为一倒置铃形器

使用时,在倒铃形器内注水,可以防止蚂蚁爬下吃挂钩上的食物

使用时,在倒铃形器内注水,可以防止蚂蚁爬下吃挂钩上的食物

象岗山南越王墓随葬品共千余件(套),这些出土文物对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土地开发、生产、文化、贸易、建筑等状况以及南越国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篇幅有限,其他著名出土物如波斯银盒、漆木屏风等于此只得割爱,但不能忽略的是,南越王墓中包括4位妃妾,殉葬者共有15人,可见人的蛮性并不是与时俱进的。

南越王墓殉人分布图

南越王墓殉人分布图

本篇资料出自以下二书:

《西汉南越王墓》 文物出版社 1991年一版一印

《西汉南越王墓》 文物出版社 1991年一版一印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珍品图录》文物出版社2007年一版一印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珍品图录》文物出版社2007年一版一印

象岗山南越王墓出土的琉璃珠、琉璃牌饰以及其他精美陪葬品投稿人

传承琉璃艺术,发扬琉璃文化!
淄琉地
普通 淄琉地
卖家信誉:0 | 活跃度:408

相关图鉴

专注琉璃文化传播!

打造最全面的中国琉璃艺术资料库!+ MORE

点评象岗山南越王墓出土的琉璃珠、琉璃牌饰以及其他精美陪葬品

写评论得积分,赢礼品!

我要点评
  • 暂无点评象岗山南越王墓出土的琉璃珠、琉璃牌饰以及其他精美陪葬品点评 + 登录后点评
  • 网站首页

    琉璃图鉴

    琉璃讲堂

    琉璃专栏

    琉璃问答

    琉璃论坛

    网站公告

    了解奇古

    联系奇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2019-2029 QIGOO.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圻谷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