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炉业生产奄奄待毙-博山琉璃简史(六)

首页 >> 琉璃讲堂 >> 琉璃考证

搜索

解放前炉业生产奄奄待毙-博山琉璃简史(六)

2019/2/18

奇古琉璃收藏网 / 李降天 蔡灜海 00

  清末山东巡抚胡廷干等筹资二十万七千元,兴办的博山玻璃公司倒闭后,博山从此开始小型的平板玻璃生产。作为琉璃业的新兴品种,一起加入了琉璃生产的行列。这种小型的平板琉璃生产,虽然没有什么竞争力,数量也有限,但因为本地原料丰富、工价低廉,还颇有生存和发展的余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货进口中断,而国内对平板玻璃的需求并未减少,博山因此获得了一个发展的的好机会,业此者,迅猛增加,兴盛一时。
  这段时间市价高涨,猛增数倍,据《农商公报》(1916这段时间,东博山之玻璃业)载:“平板玻璃以前年12月第廿九期)《山东欧战刚起时,曾涨至每箱二十五元,到的价格是每箱六元,而且销畅旺,市场范围不断扩大。”1916年稳定在十元左右。中国玻璃工业之新趋势》(第1921年9月《上海总商会月报。.... 博山玻璃之需用博得非一.卷第三号》上说:“欧战以来,,每背价,北至满攀,南窑南洋,给无不知得山玻明之名都月创达城在十万元内外”.市场的良性刺激,使平板玻璃制造业很快兴旺起来,加户骤增,产量信长。这期问,平板玻璃的生产规模,“1916年已有专门生产玻璃炉户十三家,日产五百余箱。”(据1916年十二月《农商公报》。《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记载:“迫欧战发生, 舶来外货停止入口,玻璃市价高涨,本地(博山)玻璃工厂之成立,犹如雨后春笋,骤增至二十五家,共有炉百五十余座,以每炉月产二十五箱计(每箱四十英方尺)每月可出三千七百五十箱,畅销各处。”这个统计数字,没有载明是那一年。本市的有关记载见于1952年淄博市工商业联合会筹备会编写的《淄博市工业产品、矿产品介绍》书,在《玻璃料器类》中写道:“清末 虽有玻璃公司之创设,制造平板玻璃,规模也比较大,因系官僚资本,不善经营,未出成品,即行倒闭:但此后即有平板玻璃炉之设立。及至欧战开始,外货断绝,本市玻璃业因以发展,从事该业者,曾达三十余家,有玻璃妒一百八十余只,每年销量达万三千余吨,各省主要城市争来设庄收购。”这是当时最盛的情况,比较起来,这是一个全面的确实的统计。博山平板玻璃生产,220
  从无到有,并迅速扩大在整个琉璃业中所占的比重。据《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民国十年(1921) ,玻斑生产总值约20万元,而平板玻璃占一半左右。《淄博市志》(未定稿)说:“当年磨光工有千余人,炉工两千余众。”
  欧战结束以后,外货又源源涌入国内市场,平板玻璃业遭受打击,无利可图,各厂相继停业,到1932年仅存3家,有炉19座,每年产量3000箱,市场范围只限济南、周村和潍坊沿胶济铁路一线。
  琉璃生产为了打开新的销路,博山炉业迅速改变了生产方向,发挥自己的优势,面向实用,创制各色各样的玻璃器m,如套料刻花瓶、刻花碗,各式内画瓶、铺丝、杯、盘、壶、碟等代替平板玻璃生产。或者以切合实用为目标,迎合市场需要,制作各式文具、花球、珠子、烟缸、灯具、药瓶、标本瓶、医疗器具、化妆品瓶、浆糊瓶、暴水瓶等等。另辟蹊径后,销路大开,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远销欢美、 日本、南洋等地,从事玻璃器皿生产者,多达67户,年产量800吨,生产总值占整个琉璃业的70%以上。
  本世纪20年代初到“七七”芦沟桥事变以前,虽然随市场情况变化,一些产品此起彼伏,互有消长,但总的说来销路很好都有活干,各炉开工率甚高,呈现一个兴所发达的好局面。
  “七.七”事变后,由于战争破坏,交通梗寒,加之帝国主义对一些化工原料战略物资的控制(如碱粉、火硝等),博山琉璃业一度受到严重摧残,有的被迫停产,有的虽勉力维持,也如风烛残年,危在旦夕。1937年国民党谷良民的部队在博山驻扎以“抗日救国,匹夫有责” 为口实,征放无度,连一般的平民百姓也深受其害,他们名为一方保障,实为一方祸害。本来已不景气的琉璃业界,变得更加调零破败,又使大批炉工失掉生业。
  这年冬,日本侵略军越过黄河,博山国民党驻军扬言实行焦土抗战进行敲诈,结果裹胁地方大批财物后撒走。12月30十日晚,日本冈骑部由西河侵占博山。就在这同一天晚上,日木侵略军在北关谦益祥货栈(今消防队住址),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屠杀案。
  原来市场凋蔽,市民生计无着,贫困难支,再加反动势力敲骨吸髓残酷压榨,造成博山城内成群的失业者和大批饥民。他们为生计所迫,铤而走险,趁时局混乱,抢了程玉琨谦益祥货栈的粮食。日本侵略军嗜杀成性,面对这些手无寸铁的饥民,荷枪实弹,如临大敌,竟架起机枪,堵住大门,疯狂扫射,接着又进去搜索,将未被打死的都赶到镇东小山上,一个个野蛮枪杀,到场的200余人,包括老弱妇孺,无一幸免。其中有不少是西冶街的炉户炉工。
  日本人占领博山后,推行“强化治安”,实行腥统治,同时还严密控制和疯狂掠夺博山的丰富资源,日伪成立的煤炭经营所,控制矿井产销,限制民用和工业煤炭、窑、炉两业能源不足,生产受限,张博铁路为侵略者把持,外销运输也极感困难。
  1943年的饥荒,给广大炉工带来更大的灾难。这年货品滞销粮价飞课,不仅失业者没有出路,也使勉强支持的护户纷纷破产。有的靠典当度日,暂顾一时,有的改业投弃,另谋出路,有的无法可想,只好弃家逃难。据不完全统计,这年炉户炉工下关东的就有100余人。炉户聚居的西冶街一带,炉烟稀少,穷愁笼罩,病饿而死者一日数见。没有外逃的炉户,为了生存,到处奔走,当苦役,下煤井, 做小贩,炉业生产,几陷停顿。淄博市手管局解放后“十年总结”材科称: 1943年仅剩水响玻璃炉十二户,以十二座炉进行生产,从业人数九十六人,年产日用玻璃一百零四吨。不到盛时的十分之一。
  1943年,许多炉工为了保条活命,四下逃奔,下关东的数量较大,逃往其他地区的也为数不少。这次逃荒带来的结果,就是博山炉工的大量散失,遭遇苦难,人口死亡,血泪辛酸。但客观上也带来一个积极的副产物,那就是博山生产琉璃的技术,在炉工逃亡的地区得到了传播。东北的阿城、哈尔滨、三棵树,山东的济南,江苏的连云港,还有山西、河北等地,都在此后开始了琉璃生产。解放后,这些地方的琉璃炉变成了琉璃厂,博山去的许多炉工,都成了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哈尔滨琉璃厂的冶炼技师乔希三、三棵树琉璃厂经理邹司英、连云港琉璃厂副厂长冯干普等,都是1943年博山逃荒去的琉璃工人。
  国民党统治时期,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征兵拉夫,接连不断,人民不能安居,更无法安全生产。博山地处紧要,是我军与国民党军争夺的重点,虽然有数次解放,但时间都比较短,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时而攻进来,时而撤出去。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我军还没有余力去恢复生产。“四出五进” ,拉锯一样的局面,使琉璃生产在相当薄弱的基础上,受到进一- 步的削弱,每况愈下。连许多能工巧匠,也无用武之地,被迫改行转业。著名的内画艺人张文堂、薛京万等,都到山头画陶瓷谋生。
  博山1948年八月最后一-次解放时,炉料业- -片萧条景象,余息仅存,不绝如缕。据淄博市手管局1959年“十年总结”记载:“到1948年(炉料业)仅存十户,从业人员七十五人,年产仅四十三吨。”这就是说,仅存的十户,半死不活地勉强开业,凑合着维持生计而已。因为产量很低(还达不到1932年产量的百分之十)更没有相应数量的产值和收益,产品销路仅及博山城区和附近农村,博山琉璃业,已濒临全面破产的悲惨境地。纵观民国初年到解放前,这四分之一世纪, 博山炉料业由盛而衰,变化是很大的。“七七”事变前,曾一度出现了一个相当繁荣的时期,但好景不长。从抗日战争开始,伙迳渐走下坡路,直线下降,不断地遭受捕残,一次一次地损伤元气。+年多时间,停业倒闭,有加无已。追至1948年解放时,琉璃业疮疫满目,在在待毙。解放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才如早苗得雨,重获生机,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解放前炉业生产奄奄待毙-博山琉璃简史(六)

解放前炉业生产奄奄待毙-博山琉璃简史(六)投稿人

传承琉璃艺术,发扬琉璃文化!
奇古琉璃
普通 奇古琉璃
卖家信誉:0 | 活跃度:200

相关图鉴

专注琉璃文化传播!

打造最全面的中国琉璃艺术资料库!+ MORE

点评解放前炉业生产奄奄待毙-博山琉璃简史(六)

写评论得积分,赢礼品!

我要点评
  • 暂无点评解放前炉业生产奄奄待毙-博山琉璃简史(六)点评 + 登录后点评
  • 网站首页

    琉璃图鉴

    琉璃讲堂

    琉璃专栏

    琉璃问答

    琉璃论坛

    网站公告

    了解奇古

    联系奇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2019-2029 QIGOO.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圻谷网络